新中国70年西北地区工业发展与政策评价——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Evalua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Policies in Northwestern China in the Past 70 Yea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w-carbon Economy
高新才;曹昊煜;
摘要(Abstract):
在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北地区工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使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西北地区低碳工业园区政策对工业低碳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应的机制检验。结论表明,低碳工业园区政策对西北地区的工业发展与低碳化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离散双重差分模型和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与上述结论无显著差异。机制验证表明,西北地区的低碳政策实践主要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激励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两条路径促进工业低碳发展,而短期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工业低碳发展暂无显著影响。在西北地区未来的工业发展中,应当从数量与效率两个层面进一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利用全球清洁发展机制与自主研发手段构建低碳发展体系。同时应当注重长期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提升西北地区的低碳工业发展水平。
关键词(KeyWords): 中国西北地区;绿色发展;低碳工业园区;双重差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资助项目“中国西北内陆区域向西开放重大问题研究——基于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背景”;; 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费资助项目(17LZUJBWZX021)
作者(Author): 高新才;曹昊煜;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伍华佳.中国高碳产业低碳化转型产业政策路径探索[J].社会科学,2010(10):27-34,187-188.
- [2]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 [3] Schmalesee R, Stoker T M, Judson R A. Wor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1950-2050[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1):15-27.
- [4] Galeotti M, Lanze A. Richer and Cleaner? A Study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 Proceedings from the 22ed IAE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999.
- [5]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 [6]高新才,马丽.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碳排放效应及减排潜力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12-118.
- [7]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84-87.
- [8]王洪生,张玉明.中国低碳工业化自主创新系统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视角[J].财经问题研究,2014(12):25-29.
- [9]黄蕾,谢奉军,杨程丽.高排放工业的低碳转型模式构建——以南昌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13(12):61-65.
- [10]史巧玉,张贡生.低碳经济:一个关于国内文献的综述[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19-128.
- [11]孙秀梅,周敏.低碳经济转型研究综述与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16-121.
- [12]潘家华,庄贵阳,郑艳,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评,2010(4):88-101,5.
- [3]尹希果,霍婷.国外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9):18-23.
- [14]庄贵阳,潘家华,朱守先.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2011(1):132-136.
- [15]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境,2010(8):38-43.
- [16]斯丽娟.基于资源环境效率的我国西部城市绿色发展分析与评价——以甘肃省主要城市为例[J].兰州学刊,2016(3):179-183.
- [17]余猛,吕斌.低碳经济与城市规划变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7):20-24.
- [18]韩雪梅,刘欢欢.我国生态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动态比较研究——关于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考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18-125.
- [19]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5-91.
- [20]禹湘.国家试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分类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9):32-39.
- [21]公维凤,王传会,周德群,等.双强度约束下行业低碳经济增长路径优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6):29-36.
- [22]马涛,东艳,苏庆义,等.工业增长与低碳双重约束下的产业发展及减排路径[J].世界经济,2011(8):19-43.
- [23]任保平.新中国60年工业化的演进及其现代转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39-146.
- [24]赵宗福,孙发平,苏海红.中国西北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 [25]史丹.绿色发展与全球工业化的新阶段:中国的进展与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18(10):5-18.
- [26]卢福财,徐斌.中国工业发展演进与前瞻:1978-2018年[J].经济纵横,2018(11):73-80,2.
- [27]段小梅,黄志亮,冯晔.我国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化的历程、困境及转型对策[J].区域经济评论,2015(5):26-35.
- [28]陈林,罗莉娅.低碳经济理论及其应用:一个前沿的综合性学科[J].华东经济管理,2014(4):148-153.
- [29]徐建中,袁小量.中国工业低碳经济演进特征及发展趋势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5):138-141.
- [30]汪海波.我国工业发展50年的历程和成就[J].中国工业经济,1999(9):9-15.
- [31]左翔,殷醒民,潘孝挺.财政收入集权增加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吗?——以河南省减免农业税为例[J].经济学:季刊,2011(4):1349-1374.
- [32] Nunn N, Qian N. The Impact of Potatoes on Old World Population and Urbanization[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11(2):593-650.
- [33]张波,温旭新.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省际测度及比较[J].经济问题,2018(5):68-74.
- [34]杨浩昌,李廉水,刘军.中国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行业差异——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综合评价研究[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2):147-162.
- [35]童霞,高申荣.中国工业企业低碳生产转型路径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0-66.
- [36]石忆邵,唐强,田丽雯.上海市开发区工业碳排放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科技论文,2016(9):961-969,976.
- [37] Driscoll J C, Kraay A C. 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ion with Spatially Dependent Panel Data[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98(4):549-560.